欢 迎 光 临 中 国 文 化 遗 产 网!
网站首页 机构设置 政策法规 文遗动态 文化遗产年鉴 出版动态 辩论赛 年鉴发行 本站留言 联系我们
□ 站 内 搜 索 □
请输入查询的字符串:


标题查询 内容查询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中国文化遗产年鉴》文告
发布时间: 2006-06-08 11:28:07 被阅览数: 1971 次

一、《中国文化遗产年鉴》(2006)是在国务院(0542)文件精神指导下编纂的国家事业型年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广州英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历时数月,邀请数十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组织经验丰富的编辑人员编纂而成。

《中国文化遗产年鉴》于2006610(首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出版。

《年鉴》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专业性特点

《年鉴》稿件来自于从事中国文化遗产事业的管理部门、保护、申报和评审机构,来自于有关遗产归口管理部门的领导、管理者、专家和学者,来自于保护及调查一线作者的第一手资料及总结性文章,并请有关专家进行了复核。这保证了《年鉴》内容的真实准确和文章高质量,体现了专家编纂的特点。

   2.全面性特点

《年鉴》要实现两个功用,一、记录的功用:突出对2005年进行了全面从详细的记录,对以前年度进行了从略的记录。二、集类的功用:由于是首部年鉴,应尽可能多的全面反映中国文化遗产的类项。对中国文化遗产重要内容尽量集纳,成为文化遗产的集大成的宝典。为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建档立典,也为今后的年鉴的结构打好基础。

3.文化性特点

中国文化遗产自身散发的浓郁的山水精神和人文气质,尽在《年鉴》中体现,使《年鉴》不但具有典籍功能,也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宣教读本。

二、《年鉴》全卷分为六大部分:

1、中国文化遗产总论(综述、政策法规、各部委文遗保护工作)

2、中国文化遗产形态(含已获得世界遗产组织通过的名单)

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公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501家)

4、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珍贵文物)

5、港澳台地区文化遗产保护

6、中国文化遗产大事记

本年鉴的具体内容则包括文化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政府机构和理论学说、政策法规、历史文化名城(镇、村)、博物馆、民间组织、交流与合作、人物传、大事记;专辑篇收录了名人故里、遗产地规划、纪录片解说词、老字号、中国传统节日等。

《中国文化遗产年鉴》文字约56万字,图表图片300多幅;辞目1000多条,共涉及文化遗产地项目、人、事、物3000多单位(次),规模宏大,信息可靠,数据权威。

三、本年鉴由国家文化部孙家正部长与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分别作序。国际标准大16开,双色、彩色页面相间,纸面精装。年鉴出版后一部分将赠送给国务院有关部委、各级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港澳台地区政府文化机构、各大新闻媒体、高等院校图书馆、驻华使()馆;一部分通过全国新华书店、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向海内外广泛发行。

《中国文化遗产年鉴》综合记录了中华民族珍贵遗产,同时记载了各级政府和广大民众在发掘、整理和保护中国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文化遗产所书写的新篇章。

《中国文化遗产年鉴》的出版内容涉及国家文化部、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建设部、地质部、旅游总局、农业部、林业总局、水利部管辖下的所有文化遗产单位与项目,其组稿和宣传取得了各级领导和专业部门的支持,并得到许多民间社团组织的协助。

《中国文化遗产年鉴》的编辑出版,旨在分阶段地展示我国多元文化和各类文化遗产的全貌,及时、准确地反映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在继承、保护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和巨大成就,唤起全社会对我国文化遗产的关注和珍惜,促进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

中国文化遗产浩如烟海,包罗万象。中国文化遗产的内涵和气质更是博大深邃和灵动无形,非《年鉴》所能尽现尽观和力能所及,我们只求管中窥豹。加之我们的水平有限、时间紧迫,2005年鉴留下了很多遗憾。首部年鉴抛砖引玉,还赖大方之士尽补充和修正之宜。

                                             

 

《中国文化遗产年鉴》编辑委员会

广州英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2006年6月10


上两条同类新闻:

>> 回网站首页
版权所有:广州英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2005-2006©
060610.com,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权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