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 迎 光 临 中 国 文 化 遗 产 网!
网站首页 机构设置 政策法规 文遗动态 文化遗产年鉴 出版动态 辩论赛 年鉴发行 本站留言 联系我们
□ 站 内 搜 索 □
请输入查询的字符串:


标题查询 内容查询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降巩民:以古都历史为尊 为人文奥运添彩
发布时间: 2007-08-06 09:24:37 被阅览数: 828 次
――专访北京市文化局局长降巩民
 
 
北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仅保存了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保留了极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以“人文奥运”为主题的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加强“非遗”保护工作,利用这一契机充分展示北京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传统,是办好“人文奥运”的必然要求。就此,本报专访了北京市文化局局长降巩民。

  

  问:我国是东方文明的发源地,北京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您认为加强北京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和措施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答:首先,加强北京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和措施是当前北京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850多年的建都史和3000多年的建城史使北京拥有极其丰富的“非遗”资源;只有保护、传承和利用好这些“非遗”资源,我们的文化建设才可能做好。

  其次,“非遗”是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文化遗产作为历史的吉光片羽,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北京市“十一五”规划提出:文化产业的发展要紧紧围绕全面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这一核心,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新的引擎,推动产业升级。有专家认为,对于“非遗”保护,抢救是第一位的,而今后应向文化产业转化,一旦形成品牌效应,将推动文化、旅游等产业的发展,这也是保护文化遗产的一条有效途径。

  其三,充分利用北京奥运会的契机展示“非遗”资源。

  

  问:全国正在推动和完善有关“非遗”保护的立法工作,北京市将如何把“非遗”保护工作尽快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答:2006年初,北京市召开了“非遗”保护工作会议,确定围绕普查工程、传承工程、文献工程等三个工程展开的工作思路,正式启动全市“非遗”普查工程,同时建立北京市“非遗”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2006年12月市政府正式批准公布了首批市级“非遗”名录,48个项目入选。

  此外,我们也在积极推进北京市“非遗”保护立法的工作。2005年底,我们已草拟出《北京市“非遗”保护条例》(初稿),并两次邀请有关专家进行讨论并征求意见。2006年,我们已经将调整初稿转送北京市人大,目前正在进行项目论证之中。

  

  问:请您简单谈谈北京市该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非遗”保护工作体系和保护制度?

  答:主要有四点:一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基层群众的积极性,加大宣传力度,让“非遗”保护工作形成共识,深入人心;二是政府各级部门要形成合力,共同做好“非遗”保护工作;第三,就是加快立法进程,使相关的法律法规更加完善,让北京市“非遗”保护得到有力的制度与法律保障;第四,进一步加大对“非遗”保护资金的投入。

  

  问:加强“非遗”保护对北京2008年奥运会有何重要意义呢?

  答: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的到来,北京市“非遗”保护工作正在积极稳步的推进之中,“非遗”保护机制也在进一步构建和完善中。我们还将组织对传承人生活状况的调研,并将运用数字化多媒体等多种方式对普查出的各类“非遗”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建立“非遗”资源档案和数据库。相信北京无比深厚的文化积淀,一定会使北京2008年奥运会成为独具魅力的盛会!

  

  问:北京市如何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优势,扩大宣传,促进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

  答: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北京拥有6项世界文化遗产,超过1400处的文物保护单位,7039处古迹,226万件以上的珍贵收藏品,还有全国品种数量最多的书刊报、档案材料,记载着中华民族悠久和丰厚的历史文化,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无以计数。目前,北京市各区县已开展“非遗”资源普查,据初步统计:日前该项工作已基本结束,全市共完成普查项目6000多项,其中经过归纳、整理,有3300多项进入了《北京市“非遗”普查项目汇编》,全市各区县的区县级名录也已经基本建立,共有300多个项目进入首批区县级“非遗”名录。同时,北京还有13项国家级名录,48项北京市级名录,目前北京市申报第二批市级名录的工作也正在进行之中,超过100个项目将有望进入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北京市文化遗产资源的宣传和交流将侧重在三个方面:一是积极举办各种文化遗产宣传活动,以吸引国内外旅游者、媒体的关注。二是加大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扩大北京文化遗产的影响力。三是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如奥运会、“文化遗产日”等契机,全面展示北京市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7-05-15 第08版)


上两条同类新闻:
  • 冯骥才:"地毯式"抢救民间文化
  •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喜与忧

  • >> 回网站首页
    版权所有:广州英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2005-2006©
    060610.com,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权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