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 迎 光 临 中 国 文 化 遗 产 网!
网站首页 机构设置 政策法规 文遗动态 文化遗产年鉴 出版动态 辩论赛 年鉴发行 本站留言 联系我们
□ 站 内 搜 索 □
请输入查询的字符串:


标题查询 内容查询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冯骥才:"地毯式"抢救民间文化
发布时间: 2007-08-06 09:23:39 被阅览数: 802 次

    本专题采写及图片收集: 记者吴波 通讯员谢克林、文紫

  6月8日,冯骥才丁亥公益画展观摩展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举行,42件作品皆为冯骥才两年来绘画创作精品。目前,画展已移师南京,并以义卖形式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筹集资金。

  冯骥才素有“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神”的称号。他表示,预计明年将完成对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56个民族的民间文化,进行一次地毯式的普查和保护。

  冯骥才的遗产抢救工程推出后,中宣部将该工程正式批准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委托项目”,目前正在顺利进行。

  “抢救应当摆在研究的前面,”冯骥才说,十几年前通过采编《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对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进行过田野采风与搜集工作。那一次采风在中国文化史上是具有“凿空”意义的,也抢救了很大一批民间文化遗产。但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那次采风的视角偏重于“文艺”,而非着眼于“文化”。民俗这一大块最重要的、根本性的民间文化没有纳入其中。民间美术也在视野之外。此外,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至今尚未全部完成,尤其是民间文学中的谚语、歌谣与故事传说等原生态的采风实录——县卷本,由于没有整理与出版,面临重新失散的可能。因此它也成为这次抢救的对象之一。

  面对如此巨大的文化宝库,抢救整理工作非一朝一夕之事,冯骥才计算了一下要用十年时间。期间,将对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56个民族的民间文化,进行一次地毯式的普查,“大到古村落,小到荷包”。对此,冯骥才信心十足,他说“尽管我们不可能将农耕文明的遗存‘一网打尽’,但我们的口号依然是‘一网打尽’,以表明我们对先人创造的文化心怀的一种虔敬、热爱与责任。” 

  在谈到整个工程的内涵时,冯骥才解释说,这次抢救的是民间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我们要抢救的民间文化遗产是指农耕时代所创造的文化财富,不是现代社会生活中新产生的民间文化。民间文化包含得很广泛,它包括农耕时代民间的文化形态、文化方式、文化产品,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遗存。 

  按照计划,冯的抢救工程的程序分为普查、登记、分类、整理、出版。谈到具体操作,冯骥才说,这次普查不仅需要文字记录,还要动用摄影与录像的手段,将现存的民间文化遗产可视地、动态地、立体地保存下来。

  佛山剪纸名扬京城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上,佛山市民间艺术研究社选送的剪纸作品吸引了众多的观众。据佛山市民间艺术研究社杜主任介绍,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这次共在专题展上展出了林载华、邓本圻、张拔、潘保琦、石清汉等高级工艺美术师的作品。这些工艺美术师在进入民间艺术研究社后,专注于研究和保护佛山铜凿、衬色等特色剪纸艺术。

  本次赴京参展的《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系邓本圻与林载华、张拔、潘保琦合作创作的大型剪纸壁画,参展的作品还有《水乡小品》、《春满南粤》(上图)等。


上两条同类新闻:
  •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喜与忧
  • 靳尚宜:希望画家精神振作一点

  • >> 回网站首页
    版权所有:广州英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2005-2006©
    060610.com,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权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