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 迎 光 临 中 国 文 化 遗 产 网!
网站首页 机构设置 政策法规 文遗动态 文化遗产年鉴 出版动态 辩论赛 年鉴发行 本站留言 联系我们
□ 站 内 搜 索 □
请输入查询的字符串:


标题查询 内容查询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童明康:来自殷墟“申遗”的启示
发布时间: 2006-08-07 09:15:16 被阅览数: 923 次
       近日,殷墟成功“申遗”成为文化热点,但“申遗”路上的一波三折,“申遗”热潮背后暴露的问题,同样引人关注—— 来自殷墟“申遗”的启示
——访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 

  进入名录 突破陈规

  在前不久召开的第三十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河南安阳商代遗址——殷墟在短短7分钟内,顺利通过专家审核,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作为年度文化大事,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曾率队亲临现场,亲历殷墟申遗全部过程。殷墟“申遗”已是“旧事”,但是童明康基于专家和主管部门立场的思考和提醒,对于我国正在高涨的申遗热潮,无疑具有现实针对性。

  记者:殷墟“申遗”一波三折,尤其不易,原因何在?

  童明康:殷墟申遗,从最后阶段看很顺利,但背后特别辛苦。今年年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派专家实地考察后,让殷墟做的是“申遗”补充材料,这意味着殷墟“申遗”没有被列入本届大会的名单。他们的理由有二:一是周边环境尤其是几个工厂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遗址保护,一是殷墟作为考古遗址,地表展示性不是很强。我们分析,最初的“申遗”文本没有突出其价值,不能打动人,也是其中原因。

  针对这三点,国家文物局在今年春节前夕,跟河南有关方面进行了沟通。河南省非常重视,工厂大年初一开始拆迁,企业主和工人都很配合,提前完成拆迁工作,完全符合专家的要求。

  此外,作为考古遗址,殷墟就展示性而言,的确不具备优势。因为殷墟的祭祀坑等都在地下,所以不像明清皇家陵寝、故宫等文化遗产那样,价值一目了然,

  完整性是评定世界遗产的原则之一,是指不可移动文物及周围环境的完整。由于殷墟出土的许多可移动文物今天已不保存在当地,所以,在评估世界遗产时有些难度。也正因此,世界遗产中心主任在大会现场从主席台上递下条子,盛赞殷墟这一重要历史与考古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突破了陈规,丰富了世界遗产的多样性。

  价值在文本中体现

  记者:除了环境整治外,您认为什么是殷墟“申遗”顺利通过表决的关键?

  童明康:文本的完善很关键。“世界上1/4的人口使用的文字”这一条写进文本后,殷墟突出的历史价值一下子打动了评委们。

  文本的表述建立在殷墟的实际价值之上——至今仍被人们用以破解历史的甲骨文,符合世界遗产“至今还在使用”的承传原则;青铜器铸造术影响后世几千年;以中轴线左右对称的建筑风格,仍体现在今天的许多建筑中;礼制的影响深远广大。

  殷墟遗址发掘,还培育了一代代中国考古学家。在1928年至1937年的发掘过程中,当时我国著名的考古专家几乎全部参与其中。

  但是,由于人们更注重文物的地表可游览性特征,而忽视了殷墟辐射至今的实际价值,如文字、礼仪、建筑等——恰恰是这些东西对后世中国产生了极大影响。

  也正是这些东西,使各国代表对殷墟给予高度评价,他们的最终评语是殷墟以其甲骨文、青铜文化、玉器、天文历法、丧葬制度及相关理念习俗、王陵、城址等,乃至中国考古学摇篮闻名于世,文化影响广大而久远,真实性、完整性强,具全球的普遍价值,有良好的管理与展示,殷墟文明“完全可以与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媲美”。这个评价,使得殷墟进入了“投票表决阶段”。

  “申遗”带动文物保护

  记者:作为我国文化遗产“申遗”工作的主管领导之一,您怎样评价我国热情洋溢的“申遗”现状?

  童明康:首先这是一件大好事。世界遗产不仅标志着我们祖先的成就,同时也是当代文明发展综合实力的表现。

  同时,“申遗”更意味着责任。无论文化遗产还是自然遗产,保护都是为了永续利用。过去,国外总说我国的遗产保护不好,实际并非如此,特别是“申遗”进入大众视野以后,保护工作得到飞跃性的发展。

  从政策来看,政府的重视程度大大加强,今年的文化遗产日的设立一路绿灯,就是典型例证;另一方面,民众保护的自觉性加强,比如许多人对当年拆毁北京城墙感到后悔;此外,依法保护文物这一理念,近年来得到社会公认,“申遗热”起了一定的作用。

  提高当地凝聚力,用作旅游资源,这是“申遗”给地方上带来的好处,毋庸讳言,这也是地方政府申遗热情高涨的客观动力。但是,所有这些好处,应当建立在保护的基础上。 

  避免对遗产过度开发

  记者:怎样看待世界遗产开发过热现象?

  童明康:确实存在对文物过度开发利用的问题。故宫一天承受1万人是限度,结果黄金周一天来了10万人;敦煌石窟有一些窟的面积非常有限,游人们在里面挤来挤去,对壁画的影响很大;有些地方打着便民旗号,修一些旅游设施如索道,这些都是对文物的破坏。

  根子的问题是缺乏对人类遗产的敬畏感,再加上文物带来那么高的利润,于是大家就拼命地挖掘、发掘。

  在申遗过程中,申报不是目的,保护才是目的。一定要避免重申报,轻管理;重开发,轻保护。过去常提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是个错误的观念,实际上是降低遗产的作用。许多世界遗产完全商业化,原住民整体搬迁,对此,我并不赞成。

  世界遗产有个重要观念,是人和文化环境、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否则,就失去了真实性。文物保护,不仅保护房子,也要保护文化特征,也就是说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和谐融合,而不是两张皮。鼓励原住民居住,更有利于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

  但是由于体制问题,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不同部门管,文物部门没有权力跟当地政府说不许把人迁走。这是很大的一个问题。

  以政策规范“申遗”

  记者:为了规范“申遗”,国家文物局今年是否会有重大举措出台?

  童明康:今年年底,将针对文化遗产出台一个正式的“申遗”预备名录,规范“申遗”工作。只有保护工作做得好,才有资格进入预备名单;然后还需做得更好才有资格“申遗”。

  今年还将出台一个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方法,完善一系列管理制度,包括专家制度、咨询制度、检测制度、人才培训制度。这是一个行政法规,以文化部长令的名义颁发。

  记者:有没有需要特别提醒的问题?

  童明康:我国的文物价值已经非常高,丰厚的文化内涵和文物保护工作也已经得到了认可。世界上很少有国家每年都“申遗”,也很少有国家每年都能成功(这是指1981年以来)。

  同时,也很少有国家把“申遗”看得这么重——不允许失败!如果失败了,无论民众、舆论还是地方政府都不能接受,这种“输不起”的心理,使每年我们压力都很大。

  我们希望有宽松的气氛,也希望民众有承受力,大气地看待“申遗”结果,成了更好,不成下次再努力。毕竟保护是第一位!何况宽松的环境更利于做工作。

(刘 琼  《人民日报》 2006-08-04 第14版 )


上两条同类新闻:
  • 文化遗产保护与盗墓行为分析
  • 舒 乙:过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

  • >> 回网站首页
    版权所有:广州英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2005-2006©
    060610.com,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权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