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巴黎6月3日专电(记者林晓轩)6月10日,中国将迎来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主题为“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新华社记者日前就此事采访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亚太处项目专家景峰先生。
景峰认为,设立文化遗产日表明中国在保护世界遗产尤其是文化遗产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他说,此举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宣传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加强遗产保护意识,从而促进遗产保护工作,带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为了配合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的到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将举办“青少年遗产保护论坛”,景峰先生对此表示赞赏。他认为,遗产保护工作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动员青少年参与非常必要,文化遗产日可以让年轻人认识到历史传承的重要性,激励他们在继承的基础上弘扬本国文化,从而加入保护文化遗产的行列。
景峰说,要做好遗产保护工作,必须注意完善法律法规、管理、人员培训和部门协调,重要的是让现有条例法规落实到行动当中,而不是停留在文本阶段。
景峰还指出,“遗产申报热”是一个全球现象,中国现在也有多处遗产列在申报预备名单上。他认为,这是经济实力提升的一种表现。
据景峰介绍,在申报程序方面,申报地首先要展开研究,制定保护管理规划,采取保护措施,制定专门的保护法规,成立保护管理机构,然后将符合规范的完整申报文本送交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审议。相关国际咨询机构会派出专家实地考察,评估申报项目的价值、保护状况及管理水平,向世界遗产委员会提交评估报告,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审议并做出决定。世界遗产委员会规定,一个国家一年只能申报一处自然遗产和一处文化遗产,全球一年的遗产申报数量不能超过45个。
“文化遗产日”不是中国的首创。1984年,在当时的文化部长雅克·朗的推动下,法国的“遗产日”活动正式开始,众多历史古迹和文化遗产免费向公众开放。如今,“遗产日”活动在全欧洲普及,每年约有50个国家举办“遗产日”活动。
(来源:央视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