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文化部、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主办,中国国家博物馆承办的《文化遗产日特别展览》,将于6月5日开幕。
今年6月10日,我国将迎来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中央有关部门将组织一系列文化遗产保护和宣传展示活动,《文化遗产日特别展览》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
据展览主办方负责人介绍,本次展览从全国的众多文物博物馆单位的2000多万件(套)珍贵藏品中,精选出约100余件(组)具有重大价值和影响的精品,辅之以大量精美的图片资料,采用新颖先进的展示手段,全方位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政府到民间开展的一系列大规模抢救工作,以及保护遗产行动的重要成果。
在国博布展现场,展厅进口处摆放着一只巨大的圆形青铜鼎。该鼎保存十分完好,带有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龙”字铭文,其体量可与司母戊大方鼎媲美。
专家介绍,该鼎20世纪30年代自河南辉县出土,不久之后便被运到日本,密藏数十年,杳无音信。直到几年前,一个日本企业举办收藏展,这只鼎才再次露面。我国有关部门获悉后,随即展开抢救计划。经过艰苦努力,两个月前,由财政部拨专款购回该鼎。由于中华民族被称为龙的传人,所以子龙鼎的价值,不能简单地以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来衡量。有专家透露,收购子龙鼎耗资4000万元,国家文物局的有关负责人表示,具体价格不便透露。即将于6月5日开幕的《文化遗产日特别展览》,是子龙鼎首次在国内展览。
此次展览中,还有2002年国家斥资2990万自日本购回的宋代米芾书法《研山铭》手卷等等珍贵的海外回流文物。从展览中不难看出,其实我国抢救流失海外的珍贵文物,从新中国成立后就开始了,而且未间断。此次展览中展出的国宝书法——王献之《中秋帖》、东晋王珣《伯远帖》和我国现存最早的纸上画——唐代韩晃《五牛图》,就是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特批50余万港元,亲自指挥从香港购回的。
展览主体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序言”,介绍我国文化遗产日的由来;第二部分“中国文化遗产”,着重反映我国文化遗产资源、文化遗产保护法制化、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博物馆建设、文化遗产保护基础工作、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社会贡献等六个方面的丰硕成果;第三部分“盛世藏珍”,集中展示了国家花费巨资征集的一些流散在社会上的具有重大价值和影响的文物珍品,其中的中秋帖、伯远帖、太阳神鸟、五牛图、出师颂、张好好诗、研山铭、淳化阁帖、子龙鼎、陈国琅藏书、龙门石窟佛头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实物,引人注目。
展览将持续一个月,7月5日结束,实行低费参观(门票5元)。其间将组织外宾参观专场、中小学生专场、文物保护工程施工企业职工专场等,并将针对不同层面观众群体的需要,发送团体赠票,吸引更多的观众免费参观。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