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 迎 光 临 中 国 文 化 遗 产 网!
网站首页 机构设置 政策法规 文遗动态 文化遗产年鉴 出版动态 辩论赛 年鉴发行 本站留言 联系我们
□ 站 内 搜 索 □
请输入查询的字符串:


标题查询 内容查询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中国世界遗产
发布时间: 2006-06-05 10:05:11 被阅览数: 2789 次

 


我国政府一贯对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十分重视,并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关于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活动。在有关专家学者、全国政协委员的提案建议下,1985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了中国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使中国成为公约的缔约国之一。1986年中国首批将万里长城、北京故宫、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敦煌莫高窟、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和泰山等6处申报列为世界遗产,1987年经过认真的评审,已得到遗产委员会的批准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之中。在1991年10月第八届《保护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大会上,中国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在1992、1993年第16、17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中国连续两届当选为委员会副主席,使中国对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工作做出了更多的努力。
 

一、文化遗产

 

万里长城(The Great Wall)

小档案:
获准日期:1987年12月
遗产价值:万里长城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战争时代的国家军事防御工程,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保护机构: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八达岭长城管理委员会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约公元前220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1368~1644年)又继续加以修筑,使长城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概  述】
长城自公元前七八世纪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                                                                        
长城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城。从汉到清有十多个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其中以汉、金、明三个朝代的长城规模最大。现存长城主要为明长城,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全长约6700公里。如此浩大的工程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因而长城以其工程之浩繁,气势之雄伟与古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特色说明】
主体工程是绵延万里的高大城墙,大都建在山岭最高处,沿山脊蜿蜒而上,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在长城上分布着百座雄关、隘口,成千上万座敌台、烽火台,使高低起伏的地形更显得雄奇险峻,充满巨大的艺术魅力。
【保护现状】
各地的长城景观中,北京八达岭长城是建筑得特别坚固,保存得最好的一段。它是观赏长城的最好去处,并建有中国长城博物馆。
此外还有著名古关城居庸关,其关北有阅武场遗址,附近青龙桥火车站有中国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墓园、纪念馆。此外,它的东面有慕田峪长城,其城楼多建于外侧陡峭崖边和奇险山峦之巅;再往东有修筑质量最高, 构筑也最复杂、楼台最密集的金山岭长城,以及司马台、古北口、天津黄崖关、河北山海关、甘肃嘉峪关长城等。2006年,长城保护计划正式启动。
 

明清故宫(Imperial Palace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小档案
获准日期:1987年12月
遗产价值:故宫的宫殿建筑,体现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显示着500余年前我国在建筑艺术上的卓越成就。也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
保护机构: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故宫博物院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紫禁城是中国五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近9000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概  述】
明清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也称“紫禁城”。这里曾居住过24个皇帝,是明清两代(1368~1911年)的皇宫,现辟为“故宫博物院”。
故宫的整个建筑金碧辉煌,庄严绚丽,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一(其余为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总面积达72万多平方米。无论是平面布局,立体效果,还是建筑形式上的雄伟堂皇,故宫都堪称无与伦比的杰作。
故宫的宫殿沿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排列,左右对称,贯穿整个紫禁城,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位于其上。中轴宫殿两旁还对称分布着许多宏伟华丽的殿宇,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文华、武英殿为两翼。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东西六宫为两翼。
故宫的四个城角都有精巧玲珑的角楼,周围环绕着高10米、长3400米的宫墙,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
【特色说明】
故宫是中国明清政治和文化中心,其最吸引人的建筑是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
故宫藏有大量珍贵文物,是中国收藏品最好最丰富的文物博物院,也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藏品达1052653件之多,占全国文物总数的1/6,其中有很多是绝无仅有的国宝,代表中国历史文化艺术的最高水准。
【保护现状】
故宫建筑物豪华壮观,别具一格,是中国古典皇家园林风格和东方格调的完美结合。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1948年,古物陈列所并入故宫博物院。1949年后,这座古代建筑得到了大规模修整,并整理展出大批文物,使其成为一座举世闻名的古文化艺术博物院。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布故宫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敦煌莫高窟(Mogao Caves)

小档案
获准日期:1987年12月
遗产价值: 从石窟内建筑、彩塑、壁画形式风格的演变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艺术家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接受了外来的表现手法,并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加以融化吸收,使它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艺术形式,发展成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俗的佛教艺术品。莫高窟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等提供了珍贵资料,是人类的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敦煌藏经洞的发现,对我国古代文献的补遗和校勘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保护机构:甘肃敦煌研究院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窟的492个石窟和洞穴庙宇,以其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
【概  述】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的崖壁上,接近河西走廊最西端,地处青藏高原北部边缘地带,是丝绸之路南北三路的分合点。
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和榆林窟。最初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至元代(1271~1368年)基本结束,历经近千年。其南北长1600余米,上下五层,最高处50米。现存壁画45000余平方米,彩塑2415身,飞天塑像4000余身, 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
【特色说明】
莫高窟的精华是壁画和彩塑。20世纪初发现的藏经洞藏有4~10世纪的写经、文书和文物五六万件,以七种文字书写,内容包括宗教文书及世俗文书,著名的“敦煌学”由此而生。
【保护现状】
20世纪40年代起,中国成立了莫高窟的学术研究和保护机构;60年代对石窟进行了全面的加固;80年代开始,莫高窟进入了现代科学保护时期。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Mausoleum of the First Qin Emperor)

小档案
获准日期:1987年12月
遗产价值: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秦兵马俑在数量、质量和考古发现上都是世界罕见。它以现实生活为题材,艺术手法细腻、明快,人物手势、表情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达到了泥塑艺术的顶峰。
保护机构:陕西省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陵文管所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毫无疑问,如果不是1974年被发现,这座考古遗址上的成千件陶俑将依旧沉睡于地下。秦始皇,这个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殁于公元前210年,葬于陵墓的中心。在他陵墓的周围环绕着那些著名的陶俑。结构复杂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阳的格局而设计建造的。那些略大于真人的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成为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概  述】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嬴政(公元前259~前210年)的陵墓,位于陕西省临潼县城5公里处骊山北麓。建于公元前246~前208年,历时39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
秦始皇陵高120多米,底边周长2167米有余,形似小山。据《史记》记载,皇陵地宫极其深邃而坚固,它不但砌筑上“纹石”,堵绝了地下的泉流,而且还涂有“丹漆”,起到了防潮的作用。自秦以后,为死去的帝王举行祭祀,在墓旁建造寝庙,在庙内放置死者的衣冠、牌位,围绕陵墓建筑城垣,以备守护的“园寝”制度开始正式建立。
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秦陵陵园东侧1500米处。目前已发现三座,坐西向东呈品字形排列,出土仿真人真马大小的陶制兵马俑8000件。陶俑神情生动,形象准确,器宇轩昂;陶马造型逼真,刻画精致自然。兵马俑布局排列如军阵,气势凛然。
1980年12月,在秦始皇陵封土西侧出土的两组形体较大的彩绘铜质车马,是迄今为止中国所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结构最复杂、制作最精美的铜铸马车,被誉为中国古代的“青铜之冠”。
【特色说明】
秦始皇陵筑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着都城的皇城和宫城。陵冢位于内城南部,呈覆斗形。秦陵四周分布着大量形制不同、内涵各异的陪葬坑和墓葬,现已探明的有400多个。
【保护现状】
秦陵地宫保存相当好,抗震性能很强,没有进水。2001年12月,秦始皇兵马俑坑被确定为秦始皇帝陵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陵外城延伸200米设立保护区,建设遗址公园。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Peking Man Site at Zhoukoudian)

小档案:
获准日期:1987年12月
遗产价值:“北京人”的发现,为人类起源提供了大量的、富有说服力的证据。周口店遗址是世界同期古人类遗址中材料最丰富、最系统、最有价值的一个,是当之无愧的人类远古文化的宝库。
保护机构: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管理处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48公里处,遗址的科学考察工作仍然在进行中。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已经发现了中国猿人属“北京人”的遗迹,他们大约生活在中更新世时代,同时发现的还有各种各样的生活物品,以及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8000~前11000年的新人类的遗迹。周口店遗址不仅是有关远古时期亚洲大陆人类社会的一个罕见的历史证据,而且也阐明了人类进化的进程。
【概  述】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房山区周口店村的龙骨山。山上有一东西长约140米的天然洞穴,俗称“猿人洞”。1929年在此洞中首次发现古代人类遗存后被称“周口店第一地点”。
周口店第一地点用火遗迹的发现,把人类用火的历史提前了几十万年。遗址中有5个灰烬层、3处灰堆遗存以及大量的烧骨,灰烬层最厚处6米。这些遗迹表明北京人懂得用火,会保存火种。遗址中还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石制品,是“北京人”文化的主要代表。
出土物证明,“北京人”属于从古猿进化到智人中间环节的原始人类,在距今大约70~20万年间居住在周口店地区,过着以采集为主,狩猎为辅的生活。其早期为距今70~40万年,中期为距今40~30万年,晚期为距今30~20万年。
【特色说明】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出土的人类化石包括6件头盖骨、15件下颌骨、157枚牙齿及大量骨骼碎块,代表约40个北京猿人个体。遗址还发现10万件石器材料及用火的灰烬遗址和烧石、烧骨等。
【保护现状】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面积0.24平方公里,核心区1.2平方公里,保护区2平方公里,环境影响区6平方公里。
新规划后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范围扩大到0.46平方公里,建设控制地带由原来的2平方公里扩大到8平方公里。遗址群保护区将扩大到4个,其中包括:龙骨山保护区、鱼岭保护区、鸡骨山保护区和太平山保护区。
 

承德避暑山庄和周围寺庙(The Mountain Resort and its Outlying Temples, Chengde)

小档案
获准日期:1994年12月
遗产价值: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帝王苑囿和皇家寺庙群。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园林“以人为之美入自然,符合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传统造园思想,按地形地貌特征选址和设计,完全借助自然地势,因山就水,顺其自然,融南北造园艺术的精华于一身。是中国园林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作。享有“中国地理形貌之缩影”和“中国古典园林之最高范例”的盛誉。
保护机构:国家文物局、河北省文物事业管理局、河北承德市文物园林管理局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承德避暑山庄,是清王朝的夏季行宫,它是由众多的宫殿以及其他处理政务、举行仪式的建筑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建筑风格各异的庙宇和皇家园林同周围的湖泊、牧场和森林巧妙地融为一体。避暑山庄不仅具有极高的美学研究价值,而且还保留着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末期的罕见的历史遗迹。
【概  述】
承德避暑山庄位于河北省境内,修建于1703~1792年,占地面积584公顷。主要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部分。山庄午门上的“避暑山庄”门额为康熙帝亲笔题写。
宫殿区位于山庄南部,宫室建筑林立,布局严整,是紫禁城的缩影。包括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四组建筑。
苑景区分湖泊区、平原区和山岳区。湖泊区在宫殿区以北,集南方园林之秀和北方园林之雄。区内湖泊总称“塞湖”,总面积57公顷;平原区在湖泊区以东,占地53公顷。区内的万树园不施土木,仅按蒙古族风俗习惯设蒙古包数座;平原区的西部和北部是山岳区,面积422公顷,占避暑山庄总面积的五分之四。高耸的山峰好似天然屏障,阻挡了西北寒风的侵袭,是调节山庄气候的重要因素。
避暑山庄周围12座建筑风格各异的寺庙,是当时清政府为团结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区的少数民族,利用宗教作为笼络手段而修建的。庙宇建筑按有藏式、汉式和汉藏结合式寺庙三种风格,融和了汉、藏等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气势宏伟,极具皇家风范。其中的八座由清政府直接管理,称“外八庙”。 
【特色说明】
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是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一个紧密关联的有机整体,同时又各具特色。避暑山庄朴素淡雅,周围寺庙金碧辉煌。山庄及周围寺庙集中国古代造园艺术和建筑艺术之大成,成为与“私园”并称的中国两大园林体系中帝王宫体系中的典范之作,实现了“宫”与“苑”形式上的完美结合和“理朝听政”与“游息娱乐”功能上的高度统一。同时,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把中国古典哲学、美学、文学等多方面文化的内涵融注其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
【保护现状】
1994年拆除了山庄内非文物建筑23处;2000年,山庄丽正门、德汇门间拆除现代房屋2.5万平方米;2003年拆迁山庄南部紧贴宫墙的民居,宫墙基本显露。
 

曲阜孔庙、孔府、孔林(Temple and Cemetery of Confucius and the Kong Family Mansion in Qufu)

小档案
获准日期:1994年12月
遗产价值:孔庙、孔府、孔林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它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的历史、宏大的规模、丰富的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在中国历史和世界东方文化中占据显著地位。
保护机构:山东曲阜市文物管理局、曲阜市孔子故里博物馆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孔子是公元前6~前5世纪中国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的庙宇、墓地和府邸位于山东省的曲阜。孔庙是公元前478年为纪念孔夫子而兴建的,千百年来屡毁屡建,到今天已经发展成超过100座殿堂的建筑群。孔林里不仅容纳了孔子的坟墓,而且他的后裔中,有超过10万人也葬在这里。当初小小的孔宅如今已经扩建成一个庞大显赫的府邸,整个宅院包括了152座殿堂。曲阜的古建筑群之所以具有独特的艺术和历史特色,应归功于2000多年来中国历代帝王对孔夫子的大力推崇。
【概  述】
孔庙、孔府、孔林合称“三孔”, 是中国唯一规模最大的集孔子及其后裔的宗庙、墓地和宅邸于一起的建筑群,总占地面积约3500余亩,拥有建筑近千间。
孔子(公元前551~前419年)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以后历代皇帝都提倡尊孔读经,对孔子也不断追谥加封,同时扩大其祠庙,孔庙规模越修越大。而“儒家文化”也逐渐成为中国的正统文化,并影响到东亚和东南亚各国,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基石。
孔庙、孔府、孔林保存有300多座、 1300多间金、元、明、清古建筑,1000多件汉画像石、孔子圣迹图、石仪、龙柱,5000多块西汉以来的历代碑刻,10余万座历代墓葬,17000余株古树名木,10余万件包括元明衣冠、孔子画像、衍圣公及夫人肖像等祭祀礼器的馆藏文物,30万件孔府明清文书档案,为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化、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
【特色说明】
孔庙:是中国使用时间最长的庙宇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为著名的古建筑群之一,是中国现存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
孔府:是中国仅次于明、清皇帝宫室的最大府第,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最为典型的官衙与宅第合一的建筑群。
孔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内有古树达万余株,延续使用2400多年,是目前世界上延时最久、面积最大的氏族墓地。
【保护现状】
整个孔林延用2500年,内有坟冢十余万座。其延续时间之久,墓葬之多,保存之完好,举世罕见。
 

武当山古建筑群(Ancient Building Complex in Wudang Mountains)

小档案
获准日期:1994年12月15日
遗产价值:武当山古建筑充分利用了高大雄伟的峰峦和奇峭幽邃的崖洞,每个宫观都建造在峰峦岩洞间恰到好处的位置,与周围林木、岩石、溪流和谐一体,相互辉映,体现了道教“崇尚自然”的思想。
保护机构:湖北武当山风景区管理局、武当山特区管理委员会、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管理委员会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武当山古建筑群中的宫阙庙宇集中体现了中国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筑的建筑学和艺术成就。古建筑群坐落在沟壑纵横、风景如画的湖北省武当山麓,在明代期间逐渐形成规模,其中的道教建筑可以追溯到7世纪,这些建筑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国艺术和建筑的最高水平。
【概  述】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西南部。武当山古建筑群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627~649年),规模极其庞大,主要包括太和宫、南岩宫、紫霄宫、遇真宫四座宫殿,玉虚宫、五龙宫两座宫殿遗址以及各类庵堂祠庙等共200余处。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占地总面积达100余万平方米。
武当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周围又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等胜景环绕,风光旖旎,气势宏伟,被世人赞为“万山来朝”。
武当山古代建筑中规模宏伟、工程浩大的道教宫观最负盛名,唐、宋、元、明、清各代在此均有构筑。现存的大量古建筑多为明代所建,其建筑规模之宏大、技艺之精湛、工程之艰巨,在中国名山开发史上绝无仅有,称得上是世界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武当山现存建筑是中国道教建筑中规模最大的,其规划严谨,装饰精美,神像供器之多,在道教建筑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明世宗时,武当道教达到鼎盛时期,成为至高无上的皇室家庙、全国道教活动中心。同时,武当武术也非同小可,令武当山名扬天下的一代宗师张三丰创立的“武当派”与嵩山“少林派”齐名。其武术与道教渊源极深,以养身练功、防身保健为宗旨,以柔克刚,后发制人,自成一派,被称为“内家拳派”。
【特色说明】
武当山建筑群整个建筑体系按照政权和神权相结合的政治意图,每一建筑单元在峰、峦、坡、崖、涧上的位置都借自然风景的雄伟高大或奇峭幽壑,构成仙山琼阁的意境。既体现了皇权的威武庄严,又体现了神权的玄妙神奇,创造了自然美与人文美高度融合的名山景观。
【保护现状】
从唐代贞观年间开始,武当山上道教逐渐繁盛,到元朝末年,武当山上的古建筑大部分毁于兵乱。目前山上的宫殿多为明代所建,包括玉虚宫、紫霄宫、遇真宫、太和宫等33处大建筑群。
 

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和大昭寺(The Potala Palace and the Jokhang Temple Monastery, Lhasa)

小档案
获准日期:1994年12月15日
遗产价值:布达拉宫建筑气势雄伟、规模宏大,蕴藏了藏、汉、蒙等民族在文化、艺术、宗教等方面的卓越成就,是西藏建筑艺术的珍贵财富,也是独一无二的雪域高原上的人类文化遗产。
保护机构:拉萨市旅游局、拉萨布达拉宫管理处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布达拉宫坐落在拉萨河谷中心海拔3700米的红色山峰之上,是集行政、宗教、政治事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它由白宫和红宫及其附属建筑组成。布达拉宫自7世纪起就成为达赖喇嘛的冬宫,象征着西藏佛教和历代行政统治的中心。优美而又独具匠心的建筑、华美绚丽的装饰与天然美景间的和谐融洽,使布达拉宫在历史和宗教特色之外平添几分丰采。大昭寺是一组极具特色的佛教建筑群。建造于18世纪的罗布林卡,是达赖喇嘛的夏宫,也是西藏艺术的杰作。这三处地点风景优美,建筑创意新颖。加之它们在历史和宗教上的重要性,构成一幅和谐融入了装饰艺术之美的惊人胜景。
【概  述】
布达拉宫坐落于中国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市中心的红山上。占地面积13万多平方米,高110余米。从17世纪中叶到1959年以前,布达拉宫一直是历代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和从事政教活动的重要场所,是西藏地方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主体建筑包括白宫、红宫及山上的僧官学校、僧舍、东西庭院、山下的雪老城、西藏地方政府马基康、印经院、监狱、马厩、布达拉宫后园、龙王潭等附属建筑。
大昭寺位于拉萨市区东南部,始建于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大昭寺”意为“存放经书的大殿”,是西藏地区最古老的一座仿唐式汉藏结合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2.51万平方米。其主要建筑为经堂大殿,高4层,建筑构件为汉式风格,柱头和屋檐的装饰为典型的藏式风格。
罗布林卡位于布达拉宫西侧约2公里的拉萨河畔,藏语意为“宝贝园林”,占地面积约360万平方米,由格桑颇章、金色颇章、达旦明久颇章等几组宫殿建筑组成。园内有植物100余种,有拉萨地区常见花木、喜马拉雅山南北麓的奇花异草,还有从内地移植或从国外引进的名贵花卉,堪称“高原植物园”。
【特色说明】
布达拉宫依山垒砌,群楼重叠,殿宇嵯峨,气势雄伟,有横空出世,气贯苍穹之势,坚实墩厚的花岗石墙体,松茸平展的白玛草墙领,金碧辉煌的金顶,具有强烈装饰效果的巨大鎏金宝瓶、幢和经幡,交相映辉,红、白、黄三种色彩的鲜明对比,分部合筑、层层套接的建筑型体,都体现了藏族古建筑迷人的特色。布达拉宫是藏式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华民族古建筑的精华之作。
【保护现状】
1989~1994年间,国家先后拨出5500多万元及大量黄金、白银,组织一支以藏族工匠和管理人员为主、内地专业技术人员指导的工程技术队伍,对布达拉宫进行重点维修。2005年8月1日,布达拉宫重要组成部分——布达拉宫广场完工,总面积达到18万平方米。
 

丽江古城(The Old Town of Lijiang)

小档案
获准日期:1997年12月
遗产价值:丽江古城是一座山水之城,它作为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城市,从城市总体布局到工程、建筑,都融和了汉、白、彝、藏各民族建筑的精华,又有纳西族的独特风采,是研究中国城市建设史、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古城建设崇尚自然、追求实效、率直兼容的可贵特质,更体现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城镇建筑中所特有的人类创造精神和进步意义。
保护机构: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文化局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古城丽江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筑历经无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它融会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扬。丽江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
【概  述】
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始建于宋末元初(13世纪后期)。古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2400余米,全城面积达3.8平方公里,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集镇。现有居民6200多户,25000余人,其中纳西族占总人口绝大多数,有30%的居民仍从事以铜银器制作、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为主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丽江古城内的建筑依山傍水修建,以红色角砾岩铺就,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不会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整个城市环境相得益彰。位于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丽江古街的代表。
古城区内的玉河水系上建有桥梁354座,其密度为平均每平方公里93座。其中以位于四方街以东100米的大石桥最具特色。城内福国寺的五凤楼融合了汉、藏、纳西等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稀世珍宝和典型范例。
【特色说明】
丽江古城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从城市总体布局到工程建筑融汉、纳西、白、彝、藏各民族建筑精华。城市布局以三山为屏、一川相连;家家流水、错落有致的设计艺术在中国现存古城中是极为罕见的。
丽江古城民居其鲜明之处就在于无一统的构成机体,明显显示出依山傍水、穷中出智、拙中藏巧、自然质朴的创造性。
【保护现状】
丽江古城从城镇的整体布局到民居的形式,以及建筑用材料、工艺装饰、施工工艺、环境等方面均完好地保存古代风貌,道路和水系维持原状,五花石路面、石拱桥、木板桥、四方街商贸广场一直得到保留。
 

平遥古城(The Ancient City of Ping Yao)

小档案
获准日期:1997年12月
遗产价值:平遥古城是按照汉民族传统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建设起来的城市。平遥古城众多的文化遗存,代表了中国古代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形式、施工方法和用材标准,也集中体现了明清时期汉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平遥古城自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以来,基本保持了原有格局,平遥民居是迄今汉民族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居民群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
保护机构:国家文物局、山西省平遥县政府、山西省平遥县县文物局、山西省平遥古城保护管理委员会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概  述】
平遥旧称“古陶”,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也是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1368~1911年)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素有“中国古建筑的荟萃和宝库”之称,保存的文物古迹众多、品位极高。
平遥古城墙周长约6公里,墙高约12米,有3000个垛口、72座敌楼,有600余年的历史,是山西也是中国现存历史较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县城城墙。
古城北门镇国寺的万佛殿建于五代(10世纪)时期,是中国排名第三位的古老木结构建筑,距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殿内的五代彩塑更是不可多得的雕塑艺术珍品。
古城的双林寺位于城西南,重建于北齐武平二年(571年)。在该寺的10余座大殿内有元代至明代的彩色泥塑2000多尊,被誉为“彩塑艺术的宝库”。
平遥古城是一座完全按中国汉民族传统城市规划思想和布局程式修建的县城。封闭的城池里以市楼为中心有四条大街、八条小街及七十二条小巷经纬交织,它们功能分明,布局井然。城内古居民宅均为青砖灰瓦四合院,共3797处,其中,400余处保存相当完好。这些建筑轴线明确,左右对称,砖砌窑洞式极具乡土气息。此外,城池内还建有一些大小庙宇,老式铺面鳞次栉比,古色古香的建筑原汁原味地勾勒出明、清时期市井的繁华风貌。
【特色说明】
平遥除有古城墙、镇国寺、双林寺“三宝”外,还有中国宋金时期文庙的罕见实物——文庙大成殿;有中国金融界的开山鼻祖,被誉为“天下第一号”、“汇通天下”的日升昌票号;有始建于唐显庆二年,国内古建筑中罕见的“悬梁吊柱”奇特结构的清虚观,观内20余尊木雕神像是研究中国古代木雕造像艺术和道教发展的稀有之物;有遍布古城内外1000通碑刻及年代不一、形式多样、色彩缤纷的各种琉璃实物。
【保护现状】
古城城墙、街道、民居、店铺、庙宇等建筑基本完好,原来的形式和格局大体未动。
 

苏州古典园林 (The Classical Gardens of Suzhou)

小档案
获准日期:1997年12月
遗产价值:苏州古典园林历史绵延2000余年,在世界造园史上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以写意山水的高超艺术手法,蕴含浓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展示东方文明的造园艺术典范,实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保护机构: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苏州市园林管理局、苏州市世界遗产暨古典园林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没有哪些园林比历史名城苏州的四大园林更能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理想品质。咫尺之内再造乾坤,苏州园林被公认是实现这一设计思想的典范。这些建造于16~18世纪的园林,以其精雕细琢的设计,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
【概  述】
苏州私家园林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至明代建园之风尤盛,清末时城内外有园林170多处,为苏州赢得了“园林之城”的称号。现存名园十余处,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分别代表着宋(960~1279年)、元(1271~1368年)、明(1368~1644年)、清(1644~1911年)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苏州“四大名园”。
沧浪亭位于苏州城南,是苏州最古老的一所园林,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沧浪亭园内以山石为主景,沧浪石亭坐落于一座土山上。山下凿有水池,山水之间以一条曲折的复廊相连。明道堂是沧浪亭的主建筑,此外还有五百名贤祠、看山楼、翠玲珑馆、仰止亭和御碑亭等建筑。
狮子林位于苏州城内东北部,始建于元至正二年(1342年)。其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15亩,林内的湖石假山多而精美,建筑分布错落有致。主要建筑有燕誉堂、见山楼、飞瀑亭、问梅阁等。
留园坐落在苏州市阊门外,始建于明代,占地约50亩。园中中部以山水为主,是全园的精华。主要建筑有涵碧山房、明瑟楼、远翠阁曲溪楼、清风池馆等处。留园内建筑的数量在苏州诸园中居冠,其在空间上突出处理,充分体现了古代造园家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智慧。
拙政园位于苏州娄门内,是苏州最大的一处园林,也是苏州园林的代表作,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修建。拙政园现存园貌多为清末时(20世纪初)所成,占地面积达62亩。布局主题以水为中心,池水面积约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各种亭台轩榭多临水而筑。主要建筑有远香堂、雪香云蔚亭、待霜亭、留听阁、十八曼陀罗花馆、三十六鸳鸯馆等。拙政园建筑布局疏落相宜、构思巧妙,风格清新秀雅、朴素自然。
苏州园林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底蕴。古代的造园者以画为本,以诗为题,通过凿池堆山、栽花种树,创造出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被称为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这些充满着书卷气的诗文题刻与园内的建筑、山水、花木自然和谐地糅和在一起,使园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均能产生深远的意境。它所反映出的造园艺术、建筑特色及文人骚客们留下的诗画墨迹,无不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和内涵。它是城市中充满自然意趣的“城市山林”,身居闹市的人们进入这个浓缩的“自然界”,便可享受园内四季晨昏变化和春秋草木枯荣及山水花木的季相变化,可“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乐”。
【特色说明】
苏州园林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独特的造园艺术,将湖光山色与亭台楼阁融为一体,把生意盎然的自然美和创造性的艺术美融为一体。园林占地面积小,艺术手法变换无穷、不拘一格,以中国山水花鸟的情趣,寓唐诗宋词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假山、树木,安排亭台楼阁、池塘小桥,使苏州园林以景取胜,景因园异,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
【保护现状】
20世纪50年代设立园林管理(修复)机构抢修一批重点园林名胜。90年代后,保护工作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重大成果。
 

颐和园(Summer Palace)

小档案
获准日期:1998年11月
遗产价值:颐和园是北京清朝皇家园林——“三山五园”中唯一完整存留至今的一处。它集中了中国古典建筑的精华,容纳了北方四合院、江南水乡、西藏喇嘛庙等不同地区的园林风格,可谓园林建筑的博物馆。
保护机构:北京颐和园管理处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北京的颐和园是对中国风景园林造园的一种杰出的展现,将人造景观与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颐和园是中国的造园思想和实践的集中体现,而这种思想和实践对整个东方园林艺术文化形式的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以颐和园为代表的中国皇家园林,是世界几大文明的有力象征。
【概  述】
颐和园是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在北京市海淀区。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占地2.97平方公里,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万寿山原名瓮山,山前湖泊,称瓮山泊。1292年郭守敬主持开发了瓮山泊,明代被誉为“西湖景”。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始建为清漪园,历时15年竣工。咸丰十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年)开始重建。光绪十四年(1888年)改名颐和园。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颐和园被侵略军占驻,文物掠劫一空,建筑遭到严重破坏。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再次修复,即为今日颐和园的规模。
颐和园在万寿山上下,昆明湖水中、岸畔,分布着形式多样的园林建筑,亭、台、楼、阁、塔、舫、桥、关、殿、堂、馆、廊共3000多间,建筑面积达55829.59平方米,是仅次于紫禁城的古建筑群。全园布局分为政治活动、生活居住、游览三个主要区域。政治活动区在东宫门内,以仁寿殿为中心,包括南北配殿和仁寿门外的南北九卿房,是慈禧和光绪帝从事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生活居住区包括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三座大型院落,是慈禧和光绪帝及其后妃居住的地方;游览区包括万寿山前山、昆明湖、后山后湖三个部分。
【特色说明】
长廊,长728米,长廊和廊中的绘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起到了将园内各个景点有机地联系起来的作用,烘托出园林整体的美;西堤和堤上的桥,西堤本是一条不宽的堤岸,可是设计者在堤岸上建起“西堤六桥”,形成优美的“六桥烟柳”;后湖景区,依靠后湖使万寿山形成三面环水的格局,后湖起到了观赏、游览和防火的三个功能。
【保护现状】
1952年集资翻修佛香阁,1959年园内建筑得到较为全面的油饰,重绘了273间长廊。80年代以后山四大部洲的恢复为标志,开始后湖两岸买卖街的复建。
 

天  坛(Temple of Heaven)

小档案
获准日期:1998年11月
遗产价值:天坛从选位、规划、建筑的设计以及祭祀礼仪和祭祀乐舞,无不依据中国古代《周易》阴阳、五行等学说,成功的把古人对“天”的认识、“天人关系”以及对上苍的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各朝各代均建坛祭天,天坛是完整保存下来的仅有一例。
保护机构: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园林局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天坛是建筑和景观设计之杰作,朴素而鲜明地体现出对世界伟大文明之一的发展产生过影响的一种极其重要的宇宙观。许多世纪以来,天坛所独具的象征布局和设计,对远东地区的建筑和规划产生了深刻影响。两千多年来,中国一直处于封建王朝统治之下,而天坛的设计和布局正是这些封建王朝合法性之象征。
【概  述】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时期皇帝祭天、求雨和祈祷丰年的专用祭坛。天坛坛域近方形,南侧两角为直角,北侧呈圆弧状,体现中国古代对天地的认识“天圆地方”。天坛坛域由两重坛墙环护,外坛墙南北相距1650米,东西相距1725米。内坛墙南北相距1243米,东西相距l046米。中心称“内坛”,两坛墙之间的地段,称“外坛”,主要入口设在外坛西侧。
祭祀建筑集中于内坛,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是“圜丘坛”,北部是“祈谷坛”。南北两坛由一条长360米高出地面的砖砌甬道——丹陛桥相连,组成长1200米的天坛建筑轴线。圜丘坛占地44.66公顷,由圜丘、棂星门、皇穹宇、神库神厨、宰牲亭组成,每年冬至日,在此举行“祭天大典”。祈谷坛占地72.34公顷,主体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神厨、宰牲亭、长廊,每年春季在这里举行“祈谷大典”,祈祷丰年。
【特色说明】
天坛建筑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声、力、美学原理的巧妙运用和精心设计上:首先,是“亿兆景从”的天心石。站在圜丘坛上层中央的圆心石上祈祷上苍,竟会从四面八方传来悦耳的回音,使人的整个心灵都沉浸在声响幻境中。其次,是奇趣盎然的回音壁,名列中国四大回声建筑之首。再次,是“天闻若雷”的三音石。三音石就是皇穹宇殿前御路的第三块路面石。人站在第一块石板上拍手,可以听到一个回声,第二块石板上有二个回声,而站在三音石上拍手则可听到三个以上的回声,十分奇妙。最后,是建筑形成的“天圆”与“地方”。
祈年殿是三重檐的亭式圆殿,构架上无一砖一石,完全是木结构,里面也无长柁巨檩,只用内外各12根大柱,加4根龙井柱环转支架起来。这标志着16世纪中期,中国的建筑科学水平。
【保护现状】
天坛全面保护了古代建筑及大面积的古柏林,祈谷坛、圜丘坛、斋宫等主要祭祀建筑群保护完好。坛内林木繁盛,有古树3566棵,仍具盛期风貌。
 

大足石刻(The Dazu Rock Carvings)

小档案
获准日期:1999年12月1日
遗产价值:大足石刻集中反映了唐宋以来中国晚期石刻艺术的发展和变迁,通过大量的石刻生动体现了儒、道、佛三家共处共生的状况,以及民间宗教信仰的变化情况,这在国内石刻造像群中是极为罕见的。大足石刻以其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整而著称于世。它集中国佛教、道教、儒家“三教”造像艺术的精华,对中国石刻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具有前代石窟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保护机构: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大足地区的险峻山崖上保存着绝无仅有的系列石刻,时间跨度从9~13世纪。这些石刻以其艺术品质极高、题材丰富多变而闻名遐迩,从世俗到宗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这一时期的日常社会生活,并充分证明了这一时期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和谐相处局面。
【概  述】
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县境内所有石窟造像的总称。最初开凿于唐朝末期,经五代而盛于两宋,属于晚期石窟艺术之作。它以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技艺精湛,规模宏大而著称,堪与我国的云冈、龙门石窟相媲美。大足石刻重在写实,想象丰富,具有独创性。
大足石窟的精华,以北山、宝顶山两处最为集中,保存完好。北山石刻多为供养窟,集唐、宋的作品于一处,从中可以看到时代风格的异同。宝顶山石刻全部建成于宋代,它是经过整体布局,精心设计的大型群雕。
宝顶山距大足县城15公里,从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1174~1249年),历70年余方告完成。至今有800多年的历史。佛徒朝山进香,有“上朝峨眉,下朝宝顶”之说。佛像石像达1.5万多尊。以大佛湾、小佛湾为中心,四周有统一安排的造像。最著名的有六道轮回、广大宝楼阁、华严三圣像、千手观音像、释迦涅槃圣迹图、九龙经太子等雕像。
北山又叫龙岗山,以佛湾为中心分布于山之四陬,计有营盘坡、观音坡、朴塔寺、佛耳岩等。其中普贤菩萨面部丰润、眉清目秀、体态健美修长,被誉为“东方的维那斯”。
【特色说明】
大足石刻鲜明的特色在于:一、古代工匠以其高超的技艺和坚实的生活基础塑造宗教题材的作品,把自己的理想和强烈的思想感情融合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形象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二、各个时期的作品有各自的风貌:唐代造型大都丰满而轻盈,技法上多用薄浮雕和阴纹线刻处理,效果活泼明快;五代大多风格朴素,属唐宋过渡风格;宋代则华丽繁缛,庄严厚重,普贤更显出东方健美女性的特征;三、在同一时期的作品中,采用不同的手法处理不同的主题内容,使能更加深化主题;四、作者从生活中提炼,用夸张和变形的手法塑造任务,使之更加突出,既是生活的再现,又不违背艺术的真实。
【保护现状】
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摩崖造像2万多尊,在历史上未遭受人为和自然灾害的重大破坏。是中国石窟艺术群中保存最完好的处所之一。2005年8月,石篆山石刻长廊保护石刻工程投入使用。
 

皖南古村落——西递和宏村(Ancient Villages in Southern Anhui ——Xidi and Hongcun)

小档案
获准日期:1999年12月
遗产价值:西递、宏村作为皖南古村落的杰出代表,属于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建筑群。作为明清时期徽派民居的特色建筑,在设计、材料、工艺、所居环境以及精神感受各方面都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作为明清时期徽派民居建筑特色的典范,不仅保持了自身村落的完整以及和周围环境的协调,而且很好地烘托了皖南古村落区这样一个概念,保持了其皖南徽派文化内涵的完整性。
保护机构:安徽省旅游局、黄山市旅游局等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西递、宏村这两个传统的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那些在上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的面貌。其街道的风格,古建筑和装饰物,以及供水系统完备的民居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遗存。
【概  述】
西递、宏村古村落位于安徽省黟县境内的黄山风景区。
西递距黟县县城8公里,始建于北宋皇祐年间(1049~1054年),距今有近千年的历史。整个村落呈船形,保存有完整的古民居122幢,现有居民300余户,人口1000余人,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
宏村位于黟县县城东北10公里处,始建于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全村面积约19公顷,现存明清(1368~1911年)时期古建筑137幢。这里地势较高,因此常常被云雾笼罩,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特色说明】
西递、宏村具有强烈的徽州文化特色。它与地形、地貌、山水巧妙结合,以雅致脱俗的构思营建住宅,使得古村落的文化环境更为丰富,村落景观更为突出。而其独特的水系更是实用与美学相结合的水利工程典范,尤其是宏村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深刻体现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卓越智慧,是当今“建筑史上一大奇观”。
【保护现状】
西递、宏村古村落保存完好,不仅保持了自身村落的完整以及和周围环境的协调,而且很好地烘托了皖南古村落区这样一个概念,保持了其皖南徽派文化内涵的完整性。


青城山与都江堰 (Mt.Qingcheng and the Dujiangyan Irrigation System)

小档案
获准日期:2000年
遗产价值:都江堰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这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中极为罕见,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艺,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青城山做为我国道教的重要发源地,在历朝历代都受到重视,不论是在皇家还是在道家都居有重要地位,其山中道教宫观建筑群,不仅集中体现了历朝代以来的道教建筑特色,而且还保有西南地方建筑的独有风格,因此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宗教意义和建筑内涵。
保护机构:四川省水利厅都江堰管理局、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管理局、青城山管理局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兴建于公元前2世纪的都江堰灌溉系统是水资源管理和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现在仍然很好的发挥着功能。都江堰灌溉系统形象地说明了古代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青城山的宫观与道教的创立密切相关,而道教是东亚地区历史悠久且最具影响力的宗教之一。
【概  述】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15公里处,是中国道教的重要发祥地。全山的道教宫观以天师洞为核心,包括建福宫、上清宫、祖师殿、圆明宫、老君阁、玉清宫、朝阳洞等10余座,其中建福宫大殿内柱上的394字的对联被赞为“青城一绝”。青城山建筑充分体现了道家追求自然的思想,一般采用按中轴线对称展开的传统手法,并依据地形地貌,巧妙地构建各种建筑。建筑装饰上也反映了道教追求吉祥、长寿和升仙的思想。
都江堰含渠首工程和灌区两大部分。渠首工程由鱼嘴分水堤、宝瓶口引水口、飞沙堰溢洪道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的自动分流、自动排沙、自动排水和引水的难题,收到了行水灌田,防洪抗灾的功效,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大奇观。
【特色说明】
古人记述中,青城山有“三十六峰”、“八大洞、七十二小洞”、“一百八景”之说。自古以来,人们以“幽”字来概括青城山的特色。另外还有日出、云海、圣灯三大自然奇观。其中圣灯(又称神灯)尤为奇特。
都江堰渠道的分水堤引水口,泄洪堤设计之精巧至今仍令中外专家叹服。“玉垒山”、“离堆”、“水则”、“铁桩”、“漏”等古迹,可让游客了解古代工程的艰巨和古堰建成后所起的作用。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保护现状】
都江堰是“天府”富庶之源,多年来的引水灌溉使蜀地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至今都江堰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灌溉良田1000多万亩。
 

龙门石窟(Longmen Grottoes)

小档案
获准日期:2000年11月
遗产价值:龙门石窟集中反映了我国北魏、唐代时期佛教的兴盛情况。其雕刻工艺精湛,内容题材丰富,反应了自云冈石窟以来我国雕刻造像技艺的变化情况。龙门石窟远承印度石窟艺术,近继云冈石窟风范,与魏晋洛阳和南朝先进深厚的汉族历史文化相融合开凿而成,堪称中国石窟艺术变革的里程碑,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之一。
保护机构: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管理局、龙门石窟文物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洛阳龙门石窟管理所、龙门石窟研究院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龙门石窟是人类艺术创造力的杰出代表。龙门石窟完美地展现了石雕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的魅力,而石雕在亚洲地区的文化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龙门石窟是中国唐朝高度发达的文化水平和社会形态的缩影。
【概  述】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12.5公里处龙门峡谷东西两崖的峭壁间,始凿于北魏孝文帝时(471~477年),历经400余年建成,迄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石窟南北长约1公里,1300多个石窟。现存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佛塔80余座,造像10万余尊,佛像97000余尊。佛像中最大的高17.14米,最小的高2厘米。其中以宾阳中洞、奉先寺和古阳洞最具有代表性。
宾阳中洞是北魏时期(386~512年)的代表性作品,历经24年建成,是开凿时间最长的一个洞窟。洞内有大佛像11尊。主像释迦牟尼像面部清秀,神情自然,堪称北魏中期石雕艺术的杰作。主像座前刻有两只姿态雄健的石狮,左右侍立二弟子、二菩萨。菩萨像含笑凝眸,温柔敦厚。洞中还雕刻有众菩萨,弟子听法的浮雕像,窟顶飞天仙子十分传神。
龙门石窟与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保留有大量的宗教、美术、书法、音乐、服饰、医药、建筑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实物史料,是一座大型的石刻艺术博物馆。
龙门石窟佛像雕刻技艺精湛,造像题记也不乏精品,造像题记遍布许多洞窟,约有3600品,其中“龙门二十品”(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二十方造像题记)是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国内外学术界、书法界有广泛影响。
【特色说明】
龙门石窟有着与其他石窟不同的一个特色,即它是历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皇窟”使它的地位得天独厚。北魏孝文帝入主中原,迁都洛阳。除极力推行“汉化政策”,还尊崇佛教,发愿营造已初步开凿的古阳洞。继孝文帝之后,历代皇室纷纷效法,北魏隋唐长达400多年的连续大规模营建开始,“皇窟”遂成规模。
【保护现状】
龙门石窟1500多年来未遭到人为和自然灾害的重大破坏。时至今日,大部分窟龛造像及装饰艺术等保存尚好,基本保持原来的规模和风格面貌,是中国众多佛教石窟群中保存较完好和最具代表性的石窟之一。2005年10月22日,龙门石窟流失海外的7件文物回归。
 

明清皇家陵寝 (Mausoleum of the ming and Qing Emperor)

小档案
获准日期:2000年11月30日
遗产价值:明清皇陵集陵墓、宫殿、园囿于一体,融风水学、建筑学、美学于一炉,建筑格局保存完整,反映了皇家陵寝的原貌。在陵寝的选址和规划设计中,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着力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将人的精神融铸于大自然之中,造成一种崇高、伟大、永恒不朽的意象。在建筑规模和建筑质量上,则力求做到恢弘、壮观、精美,以体现皇权至上的思想,炫耀皇家的气派和威严,从而成为皇权物化的表征。
保护机构:南京明孝陵管理处、北京十三陵特区定陵管理处、湖北钟祥市明显陵管理处、明显陵文管所、河北遵化市人民政府清东陵文物管理处、河北清西陵文物管理处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百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概  述】
明清皇家陵寝是埋葬明清两代帝王、后妃的陵墓建筑群,是中国封建皇陵的集大成者。明清时代(1368~1911年)是中国陵寝建设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对陵寝制度作了重大改革,将地上的封土堆由以前的覆斗式方形改为圆形或长圆形,取消寝宫,扩大祭殿建筑。清代沿袭了明代制度,更加注重陵园与周围山川形胜的结合,注重按所葬人辈分排列顺序,形成了帝后妃陵寝的配套序列,在祭祀制度上也更加完善、合理。 
明朝统治277年的时间,经历了16位皇帝。其中除惠帝朱允炆因“靖难之役”下落不明,没有营建陵园外,其余15帝都依帝制建造了陵园。 
清朝共历经12帝,统治295年。其帝王陵寝从建陵年代和地理位置可分为清初关外三陵、清东陵和清西陵三个陵区。
【特色说明】
明孝陵坐落在南京茅山西侧,依山而建,坐北朝南,主体建筑分前后两部分。前为神道,后为陵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合葬于此,是明朝第一陵。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下方圆4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上,以地面建筑宏伟的长陵和已发掘的地下宫殿——定陵最为著名。陵区面积约120平方公里。群山之内,各陵均依山面水而建,布局庄重和谐。
明显陵位于湖北省钟祥市,陵寝部分占地52公顷,是嘉靖皇帝朱厚熜的父亲恭睿献皇帝和母亲章圣皇太后的合葬墓。其产生于明中叶重大事件“大礼议”时期,关联着嘉靖初年的社会思想、信仰和一些政坛首脑人物的命运,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东北部燕山余脉,总共15座陵寝的营建活动延续了247年。东陵以中国传统的“风水学”理论为依据,刻意追求“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的山川形势,以达到“天人合一”的意象。
清西陵坐落在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境内,建造时间长达185年。陵区占地8300公顷,分布着14座陵寝和两座附属建筑(永福寺、行宫),是中国清朝前期、中期、晚期陵寝建筑艺术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陵寝建筑群中保存最完整的陵寝之一。陵区内参天古树最为壮观,多达1.5万余株,是华北最大的古松林。
【保护现状】
明十三陵先后对长陵、定陵、永陵、景陵、昭陵、献陵、思陵的建筑进行修缮。德陵计划于2007年底前将残坏较严重的五座陵园修缮完毕。
明显陵陵区周围的自然环境基本保持原有风貌,松林山、天子岗、莫愁湖等自然山体和湖泊没有变化,植被保存完好。
清西陵较好地保持了历史的规模、原状和风貌。
清东陵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周围陵山已松柏成荫,郁郁葱葱。从1997年起管理部门又在各陵神路两侧及一些重点地段恢复仪树带,以再现昔日风貌。
 

云冈石窟(Yungang Grottoes)

小档案
获准日期:2001年12月
遗产价值: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会贯通,由此而形成的“云冈模式”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
保护机构: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云冈石窟管理处、云冈石窟旅游区管委会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云冈石窟是在相对短时间内(460~525年)雕刻完成的中国佛教石窟艺术第一个繁荣期的最杰出的作品;是南亚、中亚地区文化和中国文化有机结合的产物;是第一个由皇家主持开凿的石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背景。同时云冈石窟雕刻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地方特征,对中国后期佛教石窟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概  述】
云冈石窟是中国最大的石窟之一,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494年),延续到正光年间(520~525年)结束。
石窟依山而凿,东西绵亘约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石窟内佛龛密布,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分东、中、西三部分。东部多以造塔为主,称“塔洞”;中部每个石窟分前后两室,主佛居中,洞壁及洞顶布满浮雕;西部以中小窟和补刻的小龛为多,修建时代略晚,大多为北魏迁都洛阳后的作品。
石窟按开凿时间分早、中、晚三期,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浑厚、淳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精雕细琢,装饰华丽,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较小,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
【特色说明】
云冈石窟气魄宏大,外观庄严,雕工细腻,主题突出。石窟雕塑中菩萨、力士、飞天形象生动活泼,塔柱上的雕刻精致细腻,上承秦汉(前221年~220年)现实主义艺术的精华,下开隋唐(581~907年)浪漫主义色彩之先河。在雕造技法上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秦汉时期艺术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犍陀罗艺术的有益成分,创建出云冈独特的艺术风格,是研究雕刻、建筑、音乐及宗教极为珍贵的资料。
【保护现状】
20世纪60年代初用“丙烯酸脂类”先后对云冈第1窟塔柱,第10、11窟前立壁的佛龛座、佛头部进行化学灌浆粘接试验,取得效果;20世纪70年代对一些主要洞窟进行了大规模的抢险加固,抢救了一大批濒临坍塌的洞窟;2005年7月30日,云冈石窟防水工程首个设计方案通过专家组评审。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Capital Cities and Tombs of the Ancient Koguryo Kingdom)

小档案
获准日期:2004年7月
遗产价值:高句丽曾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其主要的历史遗迹成为该段历史无可替代的实物见证,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其中王城、王陵和贵族墓更弥足珍贵。
保护机构: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本溪市博物馆、桓仁县文管所、五女山山城管理处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它是人类创造和智慧的杰作;作为历史早期建造的都城和墓葬,它反映了汉民族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风格独特的壁画艺术;它也体现了已经消失的高句丽文明;高句丽王朝利用石块、泥土等材料建筑的都城,对后来产生了影响;它展现了人类的创造与大自然的完美结合。
【概  述】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距今2000多年,主要分布在吉林省集安市境内及辽宁省桓仁县境内。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包括五女山山城、国内城、丸都山城、12座王陵、26座贵族墓葬、好太王碑和将军坟1号陪冢。
高句丽是中国古代边疆的少数民族政权,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由扶余人朱蒙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今辽宁省新宾县境内)建国,668年被唐与朝鲜半岛的新罗联军所灭。
五女山山城是高句丽创建的第一个都城,也是鸭绿江两岸现存100余座高句丽山城中建造最早的一座,规模宏大,体系完备,保存较完整。城内分布多处高句丽早期的重要建筑遗址及生活、军事遗迹,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国内城、丸都山城是高句丽早中期(1~5世纪)的都城,其特点是平原城与山城相互依附共为都城,是东北亚地区中世纪世代城址中的建筑杰作,也是高句丽政权延续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
国内城与丸都山城城外群山环抱的通沟平原上现存近7000座高句丽时代的墓葬——洞沟古墓群,堪称东北亚地区古墓群之冠。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高句丽的历史发展进程,也是高句丽留给人类珍贵的文化、艺术宝库。古墓群中以将军坟、太王陵为代表的十几座大型高句丽王陵及大量王室贵族壁画墓,是高句丽建筑艺术成就的一个缩影。矗立于太王陵东侧的好太王碑,其汉字镌刻的碑文是高句丽保存至今最长的一篇文献资料。
【特色说明】
五女山山城承袭了中国北方民族构筑山城的传统,并在选址布局、城墙筑法、石料加工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突破和创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山城形式,是中国东北和东北亚地区山城建筑进入划时代阶段的标志,在中国古代东北民族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从这里开始,高句丽民族逐步扩大活动领域,历经700余年,创造了极具特色的文化。
国内城是为数不多的地表保存有石筑城墙的平原城类型都城址,保存下来的城墙坚实牢固而又不失美观庄严;丸都山城的布局因山形走势而巧妙构思、合理规划,完美地实现了自然风貌与人类创造的浑然一体。
【保护现状】
2002年启动了《高句丽王城王陵与贵族墓葬地保护规划》。
 


澳门历史城区(The Historic Centre of Macao)

小档案
获准日期:2005年7月15日
遗产价值:澳门历史城区保存了澳门四百多年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精髓。它是中国境内现存年代最远、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以西式建筑为主、中西式建筑互相辉映的历史城区;是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国和远东地区传播历史的重要见证;更是四百多年来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晶。
保护机构:澳门特别行政区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澳门历史城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西式建筑遗产,是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综合体现;“澳门历史城区”见证了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国以至远东地区的发展,也见证向西方传播中国民间宗教的历史渊源;“澳门历史城区”是中西方文化多元共存的独特反映,是中国历史城中极具特色的组合;“澳门历史城区”是中西生活社区有序的组合,从历史到今天,都与居民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密不可分。
【概  述】
“澳门历史城区”以澳门旧城区为核心,通过相邻的广场和街道连为一体,有20多座古建筑,包括妈阁庙前地、亚婆井前地、岗顶前地、议事亭前地、大堂前地、板樟堂前地、耶稣会纪念广场、白鸽巢前地等多个广场空间,以及妈阁庙、港务局大楼、郑家大屋(郑观应故居)、圣老楞佐教堂、圣若瑟修道院及圣堂、岗顶剧院(伯多禄五世剧院)、何东图书馆、圣奥斯定教堂、民政总署大楼、三街会馆(关帝庙)、仁慈堂大楼、大堂(主教座堂)、卢家大屋、玫瑰堂、大三巴牌坊、哪咤庙、旧城墙遗址、大炮台、圣安多尼教堂、东方基金会会址、基督教坟场、东望洋炮台(含东望洋灯塔及圣母雪地殿圣堂)等,是中国境内现存年代最远、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的,以西式建筑遗产为主、中西建筑共存的历史建筑群,是天主教和基督教在中国传教历史最重要的见证,更是四百年多来中西文化互相交流、多元共存的杰出例证。
16世纪中叶,明朝政府划出澳门半岛西南部地段供以葡萄牙人为主的外国商人居住及贸易,澳门由此发展成 19世纪前中国主要的对外港口及亚洲地区重要的国际港口。贸易活动的兴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前来,一个融合欧、亚、非、美四洲人民的“华洋杂居”的国际城市由此诞生。葡萄牙人将这个用城墙围起的城市命名为“天主圣名之城”,今天的澳门历史城区就是它的核心部分。
【特色说明】
澳门是中国境内接触近代西方文化最早、最多、最重要的地方,是当时中国接触西方文化的桥头堡,开创中国数个第一:第一所西式大学(圣保禄学院)、第一所西式医院(白马行医院)、第一所以西方金属制版和印刷拉丁文字的印刷厂(圣保禄学院附属印刷所)。
澳门的妈阁庙在中国众多的妈祖庙中别具特色,既有中国以至海外妈祖崇拜传播和组织的典型特征,又是最早向欧洲传播妈祖文化的地方。
【保护现状】
澳门历史城区保存完整。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Jiuzhaigou Valley Scenic and Historic Interest Area)

小档案
获准日期:1992年12月
遗产价值:九寨沟作为独特的地质过渡带和多种自然要素交汇的生态景观区,因其各具特色的丰富的水体景观资源以及各种发育良好的高原地貌和西南山地地貌景观而在国内风景区中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还具有植物资源的水平分布的类型多样性以及垂直分布的地带变化性,另外还具有多种我国一类珍惜野生动植物资源。
保护机构:四川省旅游局九寨沟管理局、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九寨沟位于四川省北部,绵延超过72000公顷,曲折狭长的九寨沟山谷海拔超过4800米,因而形成了一系列形态不同的森林生态系。它壮丽的景色因一系列狭长的圆锥状喀斯特溶岩地貌和壮观的瀑布而更加充满生趣。沟中现存140多种鸟类,还有许多濒临灭绝的动植物物种,包括大熊猫和四川扭角羚。
【概  述】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因沟内有盘信、彭布、故洼、盘亚则查洼、黑角寨、树正、菏叶、扎如等九个藏族村寨而得名。九寨沟总面积约620平方公里。自然景色兼有湖泊、瀑布、雪山、森林之美。大多数景点集中于“Y”字形的三条主沟内,纵横50公里。
九寨沟山水形成于第四纪古冰川时期,保存着大量古冰川遗迹。其地下水富含大量碳酸钙质,湖底、湖堤、湖畔均可见乳白色碳酸钙形成的结晶体;来自雪山、森林的活水泉异常洁净,梯形湖泊层层过滤,水色透明,能见度达20米。九寨沟地僻人稀,景物特异,四季景色变幻无穷,有长海、剑岩、诺日朗、树正、扎如、黑海六大景区,翠海、叠瀑、彩林、雪峰、藏情为“五绝”。
水是九寨沟的灵魂,湖、泉、河、滩连缀一体,千颜万色,高低错落的群瀑,大大小小的湖泊,红叶、绿树、雪峰、蓝天交相辉映。树正景区是九寨风光的集中表现,河谷地带有大小湖泊100多处,沿沟叠延多个海子,晶莹剔透。由于每个海子深度、沉积物和临岸景物不同,各自在色度上有差异,使片片彩池各具特色。
原始森林覆盖了九寨沟一半以上的面积。林中植物种类繁多,有天然森林近3万公顷,植物2000余种。多种野生动物繁衍栖息于此,其中包括脊椎动物170种、鸟类141种,属国家保护的17种。举世闻名的大熊猫、金丝猴、白唇鹿等珍稀动物也在此繁衍生息。    
【特色说明】
九寨沟以三沟一百一十八海为代表,包括五滩十二瀑,十流数十泉等水景为主景,与九寨十二峰联合组成高山河谷自然景观。九寨沟以原始的生态环境,一尘不染的清新空气和雪山、森林、湖泊组合成神妙、奇幻、幽美的自然风光,显现“自然的美,美的自然”,被誉为“童话世界”、“人间仙境”。
【保护现状】
1982年九寨沟成为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1987年被列为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0年在全国40佳风景名胜区评比中名列新自然景区榜首。1997年被纳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同时获得这两项殊荣的景区。
 


黄龙风景名胜区(Huanglong Scenic and Historic Interest Area)

小档案
获准日期:1992年12月 
遗产价值:黄龙不仅分布有独一无二、举世无双的地表钙华景观,而且还具有我国最东部的现代冰川保存区,另外还分布有大熊猫等珍稀动物品种,这些都成为了黄龙风景名胜区独具特色之处。另外黄龙作为一个生态过渡带,各类资源交汇的地区,在地质、地貌、动植物各方面都具有典型性,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自然生态区。
保护机构:四川黄龙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黄龙风景名胜区,位于四川省西北部,是由众多雪峰和中国最东部的冰川组成的山谷。在这里人们可以找到高山景观和各种不同的森林生态系,以及壮观的石灰岩构造、瀑布和温泉。这一地区还生存着许多濒临灭绝的动物,包括大熊猫和四川疣鼻金丝猴。
【概  述】
黄龙风景名胜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境内。面积700平方公里。主要景观集中于长约3.6公里的黄龙沟,沟内遍布碳酸钙华沉积,并呈梯田状排列,仿佛是一条金色巨龙,并伴有雪山、瀑布、原始森林、峡谷等景观。黄龙风景名胜区既以独特的岩溶景观著称于世,也以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享誉人间。从黄龙沟底部(海拔2000米)到山顶(海拔3800米)依次出现亚热带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针叶阔叶混交林、亚高山针叶林、高山灌丛草甸等。
整个风景区由黄龙沟、雪宝顶、牟泥沟、红星岩(火焰山)、丹云峡五部分组成。区内雪峰林立,海拔5000米以上的有7座。 【特色说明】
地表钙华是黄龙景观的最大特色。更以其雄、峻、奇、野风景特色,享有“世界奇观”、“人间瑶池”的美誉。
【保护现状】
2001年投入约3000万元,购置消防车、消防设备、景区全程监控设备、垃圾车等设施,兴建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改扩建景区栈道,完善标识标牌,架设排污管道,引进生态环保型厕所;对黄龙后寺和中寺进行抢救性的维护。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Wulingyuan Scenic and Historic Interest Area)

小档案
获准日期:1992年12月
遗产价值:武陵源作为一个生态状况良好,各类自然资源丰富的区域,不仅分布有成片的在国内首屈一指的石英砂岩峰林景观,而且在生物资源方面也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而且这些特性集中整合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区域生态系统内部,具有高度的原始性和珍贵性,因而凸现出相当高的自然价值。
保护机构:湖南省武陵源风景区名胜区管理局、张家界市武陵源区人民政府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武陵源景色奇丽壮观,位于中国中部湖南省境内,连绵26000多公顷,景区内最独特的景观是3000余座尖细的砂岩柱和砂岩峰,大部分都有200余米高。在峰峦之间,沟壑、峡谷纵横,溪流、池塘和瀑布随处可见,景区内还有40多个石洞和两座天然形成的巨大石桥。除了迷人的自然景观,该地区还因庇护着大量濒临灭绝的动植物物种而引人注目。
【概  述】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由张家界市的张家界森林公园、慈利县的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和桑植县的天子山自然保护区组合而成,风景区面积369平方公里。这里遍地奇花异草,苍松翠柏、蔽日遮天;奇峰异石,突兀耸立;溪绕云谷,绝壁生烟。以奇峰、怪石、幽谷、秀水、溶洞“五绝”闻名。风景区有山峰3000多座,垂直400米以上的石峰有1000余座,独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在国内外罕见。
武陵源的溶洞数量多、规模大,有名可数的有黄龙洞、观音洞、响水洞、龟栖洞、飞云洞、金螺洞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索溪峪的“黄龙洞”。
武陵源气候温和多雨,无酷暑严寒,常年平均气温在15度左右,拥有成片的原始次生林,珙桐、银杏、水杉、龙虾花等奇花异卉漫山遍野,猕猴、灵猫、角雉、锦鸡等珍禽异兽出没其间。古树这种自然遗产中的“活文物”在武陵源具有古、大、珍、奇、多的特点;张家界村一株银杏古树高达44米,胸径为1.59米,被称为自然遗产中的活化石;生长于腰子寨的珙桐是国家一级保护珍贵树木。
【特色说明】
景区内三千座岩峰拔地而起,耸立在原始旷野之上,八百条溪流蜿蜒曲折,穿行于莽荡峡谷之中,可谓融林、洞、湖、瀑于一身,集奇、秀、幽、野、险于一体,“五步一个景,十步一重天”。
【保护现状】
1988年国务院审定武陵源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并批准设立省辖张家界市,建立武陵源区人民政府,加强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管理。
 

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Three Parallel Rivers of Yunnan Protected Areas

小档案
获准日期:2003年7月2日
遗产价值:三江并流具有举世奇特的自然地理景观和各种类型的地貌景观,它所独具的“江水并流而不交汇”的现象举世罕见,它所涵盖的地理要素和生态要素比较完整而且质量较高,具有黄金般的价值。另外,三江并流作为一个独立的自然保护区,涵盖了各种各样的地理要素和生态要素,在构成上比较完整,无论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具有较高等级。
保护机构:云南省三江并流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管理办公室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三江并流保护区范围由八个地理保护区域组成。在中国云南省西北的多山地区中,亚洲三条大江的上游部分,即:长江(金沙江)、湄公河(澜沧江)以及萨尔温江(怒江)在这1.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自北向南平行奔流,穿越高差3000米深的险峻峡谷,流经海拔超过6000米的冰峰高山。它不仅是中国生物多样性的中心,也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
【概  述】
“三江并流”自然景观指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在云南省境内自北向南并行奔流170多公里,穿越担当力卡山、高黎贡山、怒山和云岭,形成“江水并流而不交汇”的奇特自然地理的景观。其间澜沧江与金沙江最短直线距离66公里,澜沧江与怒江最短直线距离不到19公里。
“三江并流”地处东亚、南亚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区域的交汇处,位于青藏高原南部横断山脉的纵谷地区,由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及流域内的山脉组成,整个区域面积4.1万平方公里,涵盖范围170万公顷,包括9个自然保护区和10个风景名胜区,是世界上蕴藏最丰富的地质地貌博物馆,罕见的高山地貌及反映其演化的代表地区,也是世界上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三江并流”景区内高山雪峰横亘,海拔变化呈垂直分布,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118座。冰川从峰顶一直延伸至海拔2700米的明永村森林地带,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壮观且稀有的低纬度低海拔季风海洋性现代冰川。
“三江并流”地区还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库”,是欧亚大陆生物群落最富集的地区。地区拥有全国20%以上的高等植物和全国25%的动物种数,栖息着珍稀濒危动物滇金丝猴、羚羊、雪豹、孟加拉虎等77种国家级保护动物和秃杉、桫椤、红豆杉等34种国家级保护植物。植物学界称其为“天然高山花园”。
【特色说明】
“三江并流”跨丽江地区、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汇集了高山峡谷、雪峰冰川、高原湿地、森林草甸、淡水湖泊、稀有动物、珍贵植物等奇异景观。同时,该地区还是16个民族聚居地,是罕见的多民族、多语言、多种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并存的地区。
【保护现状】
投入数十亿资金在地区内展开了“天然林保护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山区居民异地搬迁脱贫工程”、“珍稀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等大型环保项目。
 

泰山风景名胜区(Mount Taishan)

小档案
获准日期:1987年12月
遗产价值:泰山作为自然和文化两个方面的资源状况都非常典型的区域,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自然景观,还因其自古以来的被尊崇而留下了大量的能够反映泰山特色的各类人文景观。泰山不仅具有科学价值较高的地质构成,还具有多样的地貌景观,罕见的天象景观,丰富的生物资源,而且泰山自古以来即被誉为名山,受到皇家和百姓的顶礼膜拜,各朝各代几乎都进行过封禅行为,从而留下了深厚的历史文化遗存。
保护机构:山东泰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庄严神圣的泰山,两千年来一直是帝王朝拜的对象,其山中的人文杰作与自然景观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泰山一直是中国艺术家和学者的精神源泉,是古代中国文明和信仰的象征。
【概  述】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的泰安市,主峰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享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的称号。
泰山风景区内有山峰156座,崖岭138座,名洞72处,奇石72块,溪谷130条, 瀑潭64处,名泉72眼,古树名木万余株,寺庙58座,古遗址128处,碑碣1239块,摩崖刻石1277处。主要分布在岱阳、岱顶、岱阴及灵岩。
泰山风景以壮丽著称,名胜以泰山主峰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合而成。泰山山体高大,形象雄伟。南坡山势尤其陡峻,主峰突兀,山峦叠起,气势非凡,蕴藏着奇、险、秀、幽、奥、旷等自然景观特点。人文景观布局重点从泰城西南祭地的社首山、蒿里山至告天的玉皇顶,形成“地府”、“人间”、“天堂” 三重空间。岱庙是山下泰城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前连通天街,后接盘道,形成山城一体。由此步步登高,渐入佳境,而由“人间”进入“天庭仙界”。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崇拜泰山,历代不断在此封禅和祭祀、建庙塑神,刻石题字。泰山山体有古建筑群20余处。闻名天下的泰山众多石刻大都文辞优美,书体高雅,制作精巧,既是记载泰山历史的重要资料,又是精彩的人文景观。
泰山也是一座天然的历史、艺术博物馆,灵岩寺的40尊宋代罗汉塑像造型个性突出,中轴线上存有石刻,著名的《秦刻石》、大字鼻祖《经石峪金刚经》、《无字碑》、唐摩崖石刻《纪泰山铭》等。泰山岱庙天贶殿建筑宏伟,殿内著名的《泰山神启跸回銮图》是模拟封建帝王封禅巡狩的大型古代壁画。
【特色说明】
泰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受过皇帝封禅的名山。同时泰山也是佛、道两教兴盛之地,是历代帝王朝拜之山。历代帝王所到之处,建庙塑像,刻石题字,留下了众多文物古迹。历代赞颂泰山的诗词、歌赋多达一千余首。从泰城西南祭地的社首山、蒿里山至告天的玉皇顶,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摩崖碑碣遍布山中。此外还有岱庙、普照寺、王母池、经石峪、碧霞祠、日观峰、南天门、玉皇顶等主要名胜古迹。泰山著名风景名胜有天柱峰、日观峰、百丈崖、仙人桥、五大夫松、望人松、龙潭飞瀑、云桥飞瀑、三潭飞瀑等。
泰山四个奇观:泰山日出、云海玉盘、晚霞夕照、黄河金带。
【保护现状】
增加了山丘荒地造林面积4万亩,完善了保护区体系。2003年完成泰山南界、东界的勘定工作,沿景区边界共埋设界桩452个。
 

黄  山 (Mount Huangshan)

小档案
获准年月:1990年12月
遗产价值:黄山不仅在自然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景观价值、美学价值、生态价值和科学价值,而且其人文遗产也在艺术、宗教方面表现得相当丰富。
保护机构:安徽省黄山市人民政府、安徽省黄山管理委员会、安徽省黄山世界遗产管理办公室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黄山,在中国历史上文学艺术的鼎盛时期(16世纪中叶的“山水”风格)曾受到广泛的赞誉,以“震旦国中第一奇山”而闻名。今天,黄山以其壮丽的景色——生长在花岗岩石上的奇松和浮现在云海中的怪石而著称。对于从四面八方来到这个风景胜地的游客、诗人、画家和摄影家而言,黄山具有永恒的魅力。
【概  述】
黄山位于安徽南部,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主峰莲花峰海拔1864米,周围千米以上的山峰有77座。群峰间怪石星罗棋布,难以计数,有名可数的120多处。
黄山松是黄山一大奇观,列“四绝”之首。全山百年以上的黄山松数以万计。它们形态奇异,或盘结于危岩,或挺立于峰巅,已命名的有近百株。其中“迎客松”已成为黄山的象征;石景有“金鸡叫天门”、“猴子观海”等;黄山云海分为南海、北海、东海、西海和天海。其浩瀚无际,峰尖浮海,时隐时现,瞬息万变,故有“黄海”之称;黄山温泉古称“朱砂泉”、“汤泉”, 可饮可浴,属黄山一绝。
黄山也是一座天然的动、植物园,名花古木、珍禽异兽,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达86.6%。自然分布的原生植物共有l450种,还有高山沼泽和高山草甸各一处,植物垂直分带明显,群落完整,生态系统稳定平衡,是中国华东地区的植物宝库和天然植物园。野生动物也及其丰富,其中脊椎动物300种,鸟类170 种。
【特色说明】
黄山集中国各大名山美景于一身,尤其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历来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
【保护现状】
黄山历史悠久,远在六七千年前,人类就已在这里劳动生息。在多年的建设历史中,留下的古观寺庙、险塞关隘、游道平台、亭阁、桥梁、门坊、摩崖石刻等200多处。
 

峨眉山—乐山大佛风景区(Mt.Emei Scenic Area,Including Leshan Giant Buddha)

小档案
获准日期:1996年12月
遗产价值:峨眉山及乐山大佛有雄秀神奇的自然景观,典型的地质地貌,保护完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以及以佛教文化为代表的各类人文资源,具有很高的历史、美学、科研、科普和游览观光价值。
保护机构:建设部、四川省峨眉山市峨眉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四川省乐山市乐山大佛管理处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公元1世纪,在四川省峨眉山景色秀丽的山巅上,落成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随着四周其他寺庙的建立,该地成为佛教的主要圣地之一。许多世纪以来,文化财富大量积淀。其中最著名的要属乐山大佛,它是8世纪时人们在一座山岩上雕凿出来的,仿佛俯瞰着三江交汇之所。佛像身高71米,堪称世界之最。峨眉山还以其物种繁多、种类丰富的植物而闻名天下,从亚热带植物到亚高山针叶林可谓应有尽有,有些树木树龄已逾千年。
【概  述】
峨眉山又称“大光明山”,位于成都平原西部,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佛教文化构成了峨眉山历史文化的主体,所有的建筑、造像、法器及礼仪、音乐、绘画等无不展示出这种文化的浓郁气息。峨眉山上寺庙林立,其中以报国寺、万年寺等“金顶八大寺庙”最为著名。
峨眉山植被垂直带谱明显,由山麓至顶可经历亚热带至寒带的气候,生物种类丰富,特有物种繁多,保存有完整的亚热带植被体系。森林覆盖率达87%,有高等植物242科、3200多种,约占中国植物总数的十分之一,其中仅产于峨眉山或在峨眉山发现并以峨眉定名的植物就达100余种。此外,峨眉山还有多种稀有动物栖居,已知动物2300多种,是研究世界生物区系的重要地点。
乐山大佛位于峨眉山东麓栖鸾峰,始凿于唐代开元初年(713年),历时90年完成。佛像依山临江,是世界现存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像。大佛为弥勒坐像,坐东向西,面相端庄,通高71米。佛像雕刻细致,线条流畅,身躯比例匀称,体现了盛唐文化的宏大气派。此外,大佛景区还有秦蜀守李冰开凿的离堆,汉代崖墓群,唐宋佛像、宝塔、寺庙、明清建筑群等。
【特色说明】
峨眉山有云海、日出、佛光、圣灯四大奇观,具“雄、秀、神、奇”的特色,有“植物王国”、“地质博物馆”之称,兼“峨眉天下秀”之赞誉。
【保护现状】
1982年,峨眉山成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武夷山 (Mount Wuyi)

小档案
获准日期:1999年12月
遗产价值:武夷山以其典型的丹霞地貌和独特丰富的生物资源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特色而具有较高的资源特色。是世界同纬度带现存的最典型、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系统以及世界昆虫种类最丰富的地区。以其保存完好、特点鲜明的遗址体现了古代汉文化特色以及朱子理学的文化氛围。
保护机构:国家建设部、福建省武夷山市人民政府、福建省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武夷山保护管理委员会、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武夷山脉是中国东南部最负盛名的生物保护区,也是许多古代孑遗植物的避难所,其中许多生物为中国所特有。九曲溪两岸峡谷秀美,寺院庙宇众多,但其中也有不少早已成为废墟。该地区为唐宋理学的发展和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地理环境。自11世纪以来,理教对中国东部地区的文化产生了相当深刻的影响。公元1世纪时,汉朝统治者在城村附近建立了一处较大的行政首府,厚重坚实的围墙环绕四周,极具考古价值。
【概  述】
武夷山位于福建省西北武夷山市境内,总面积约70平方公里。包括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武夷山古汉城遗址和九曲溪上游保护地带四部分。风景区内有36峰、72洞、99岩、景点108处,分西部生物多样性、中部九曲溪生态、东部自然与文化景观及城村闽越王城遗址等4个保护区。
武夷山保存着大量多种多样的林带,是中国亚热带森林和南中国雨林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例证。它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是尚存的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物种资源极其丰富。武夷山现存已知植物3728种。种子植物类数量在中亚热带地区位居前列,有中国特有属种27属31种。已知动物种类5110种,两栖、爬行类和昆虫类分布众多,中国特有野生动物49种。在大量古老和珍稀的植物物种中,很多是中国独有的。因其丰富的种质资源,在武夷山已发现或采集的野生动植树物模式标本近1000种,许多模式标本保存在伦敦、纽约、柏林、夏威夷等地的著名博物馆内。
【特色说明】
武夷山主要景观有“三三秀水清如玉”的九曲溪,“六六奇峰翠插天”的三十六峰、九十九岩等。九曲溪源于三保山,溪水碧清,折复绕山,形成“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的九曲之胜,武夷山中最著名的一些山峰和高插于悬崖峭壁上的神秘悬棺都列在九曲溪边。九曲溪景观丰富多彩,变化无穷。
【保护现状】
景区内的600多处摩崖石刻得到了全面修复。2001年2月建成全国第一个遗产监测中心。
 

庐山国家公园(Lushan National Park)

小档案
获准日期:2000年11月
遗产价值:庐山是一座集风景、文化、宗教、教育、政治为一体的千古名山,自然与文化积淀非常深厚。与中国第一大河长江、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山水相连、浑然一体,险峻与柔丽相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富有独特的庐山文化,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与美学价值。
保护机构:江西省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江西庐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的佛教和道教庙观,代表理学观念的白鹿洞书院,以其独特的方式融会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联系的文化景观。
【概  述】
庐山位于中国中部江西省九江市南,北濒长江,东接鄱阳湖,南靠南昌滕王阁,西邻京九铁路大通脉,是独特的地垒式断块山。庐山区长约25公里,宽约20公里,山体总面积302平方公里。全山共90多座山峰,最高峰为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群峰间散布有许多壑谷、岩洞、瀑布、溪涧,地形地貌复杂多样。
庐山具有独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是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的诞生地,遗留着末次冰期时由古季风环流产生的独特的风沙丘群。
庐山风光以“奇、秀、险、雄”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誉,众多的奇峰怪石壑谷瀑泉岩洞等,形成了奇特瑰丽的山岳景观。现主要有12个景区、37个景点、230个景物景观。其景点主要包括五老峰、三叠泉、含鄱口、芦林湖、大天池、花径、如琴湖、锦绣谷、仙人洞、小天池等。
庐山生物资源丰富,生态系统完整。它的森林覆盖率76.6%,有植物3000余种(包括引种部分),昆虫2000余种,鸟类171种,兽类33种。许多动植物模式标本产在这里。保护区内发现当代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以及白枕鹤、白头鹤等,总数达4000多只。
晋代高僧慧远(334~416年)在山中建立东林寺,开创了佛教中的“净土宗”,使庐山成为中国封建时代重要的宗教胜地。公元5世纪,南朝道士陆修静在庐山开创道教南天师派。唐代马祖道在山上开创佛教临济宗和沩仰宗,影响极大。到宋代,庐山有寺庙多达361座。明清以后,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也在庐山建堂传教。经过1600年的发展,庐山已形成一山兼聚五教的罕见现象。
创建于940年的庐山白鹿洞书院,曾被誉为“海内书院第一”,“天下书院之首”,是中国古代教育和理学的中心学府,是我国宋代最高学府之一。宋代著名的理学大师、教育大师朱熹,曾在此提出的教育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的准则,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重要影响。白鹿洞书院经历了从唐末的兴建到南宋的兴盛以及明清时期的衰败和复苏,往日的辉煌已经一去不再,不过其深邃的思想内涵仍然在影响着后辈,而其浓厚的文化底蕴也使庐山成为一座举世闻名的文化名山、教育名山。
庐山上还荟萃了各种风格迥异的建筑杰作,包括罗马式与哥特式的教堂、融合东西方艺术形式的拜占庭式建筑,以及日本式建筑和伊斯兰教清真寺等,堪称庐山风景名胜区的精华部分。  
【特色说明】
庐山以风景名山、文化名山、教育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著称于世。以瀑泉、云雾、峰石、摩崖等景观,构成奇、特、秀、丽的风景特色。
【保护现状】
投资500万元人民币建设了智能化安全系统。2004年投入700多万元用于地质公园内环境整治、地质遗迹的规划保护和建设。
  


上两条同类新闻:
  •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 第二章 中国文化遗产

  • >> 回网站首页
    版权所有:广州英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2005-2006©
    060610.com,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权责声明